“電大好人”王東春

    發(fā)布人:admin 訪問量: 發(fā)布日期:2016-04-24 15:15:46

    四川渠縣是中國的漢闕之鄉(xiāng),從該縣土溪至巖峰10余公里的官道旁,一尊尊漢闕隔三岔五地聳立。在那里,銹跡斑駁的漢代石闕,或許正被人們所遺忘。然而,孝悌仁愛的漢闕遺風卻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生息繁衍。

    在渠縣的西北部有一個名叫蔡和鄉(xiāng)的小鎮(zhèn),距離縣城34公里。那里溝谷蜿蜒,地廣人稀。多年來,在人們的記憶中,這個小鎮(zhèn)象一頭困牛一直沉睡。然而,在2015這個不平凡的年份里,一樁樁動人的故事打破了這里的沉靜。

    這一年,榜樣的力量一次次在這里彰顯,好人的強光不斷在這里閃耀。

    這一年,蔡和鄉(xiāng)中心校學生蒲曉燕榮獲“2015年度全國十佳最美孝心少年”,該校校長王東春被評為“四川好人”,同時成為“中國好人”榜的候選人。

    這一年,蔡和鄉(xiāng)這個名不見經(jīng)傳的鄉(xiāng)間小坊聞名全國,各級媒界的記者紛至踏來,社會各界的愛心人士絡繹不絕,這里一下子沸騰了起來……

    是什么樣的力量,讓這個小鎮(zhèn)變得如此嬌艷,這里究竟隱藏著哪些鮮為人知的動人故事呢?為了讓王東春這個“好人”的形象在人們心中更加豐滿具體,進而產(chǎn)生向先進典型學習的正能量。筆者決定前往蔡和鄉(xiāng)中心學校對其進行深入采訪。

    其實,對于王東春,達州市民并不陌生。2016年春節(jié)期間,王東春應邀中央電視臺七套《美麗鄉(xiāng)村快樂行》春節(jié)特別節(jié)目《美麗鄉(xiāng)村過大年——走進四川達州》節(jié)目錄制。他不僅是個好心人、好校長,還是終身學習、繼續(xù)教育的一名帶頭人。

    農(nóng)民孩子的育人夢

    陽春三月,惠風和暢。走進蔡和鄉(xiāng)中心校,校園里書聲朗朗,一些同學正在操場跳繩、吹豎笛、捉謎藏,“向全國最美孝心少年蒲曉燕學習”的巨幅標語格外引人注目,該校學生蒲曉燕“用柔弱的雙肩扛起殘缺的家”的感人事跡,正在巴渠大地廣為傳誦,不時激勵著全校師生自強不息,努力向上。這正是2011年王東春臨危授命到這里任校長之后,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,給全校師生帶來的驚喜和榮耀!

    來到校長辦公室,辦公桌前,一位其貌不揚、和藹可親、中等個頭的年輕人,起身前來向筆者熱情招呼,“您好,歡迎,請進,里面坐……”

    他,就是筆者慕名造訪的“四川好人”王東春。當筆者說明來意之后,便主動交談起來。他說,“我是農(nóng)民的兒子,我深深地愛著這里。當一名教師去改變山區(qū)孩子的命運,是我兒時的夢想。每當我漫步在校園,聽見孩子們那一聲聲“老師好”,我會覺得那是我最幸福的時刻。”

    據(jù)了解,王東春出生于渠縣巨光鄉(xiāng)鳳鳴村,世代農(nóng)民家庭,1992年考入平昌師范普師班,1995年畢業(yè)回鄉(xiāng)教初中語文,先后擔任科任教師、班主任、團支部書記、教科室主任,先后任東安鄉(xiāng)、李渡鄉(xiāng)中心校副校長,2011年到蔡和鄉(xiāng)中心校任黨支部書記、校長。從教21年來,他始終堅持終身學習理念,從一名師范生到參加?、本科進修及各種繼續(xù)教育學習培訓,為他成長引來“源頭活水”;21年來,他懷揣育人夢想,躬耕三尺講臺,努力改變貧困山區(qū)教育的落后面貌;21年來,他像一粒種子,根植沃土滋養(yǎng)果實,更像一顆星星,用微弱的光照亮孩子們的希望。

    國家開放大學學習是最大的“福利”

    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層之臺,起于壘土。從一名普通教師到校長的角色適應轉變過程,王東春深深感受到加強終身學習、接受繼續(xù)教育、不斷提高自身學歷和能力的重要性。作為剛畢業(yè)的一名師范生,王東春一直感覺知識的乏力。所以平時,只要一有時間,他便會坐下來靜靜的看書學習。王東春告訴筆者,作為一名校長,要管理好全校師生,必須不斷學習“充電”,努力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和業(yè)務水平。因此,師范畢業(yè)不久,他便完成了專科的繼續(xù)學習。

    2013年暑假,他無意中看到國家開放大學的招生信息,得知這所“云”端上的大學主要采用互聯(lián)網(wǎng)+網(wǎng)絡視頻教學、集中面授、個別輔導、興趣小組等相結合的教學模式,在手機微信平臺上隨時能接收開學、教務、教學、考試、成績查詢等方面的通知信息,可以進行聽課、作業(yè)、答疑,比較適合在職者學習提升需要。開放教育這種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、現(xiàn)代化的教學手段和豐富實用的優(yōu)質教學資源深深地吸引了他。于是他選擇在渠縣國家開放大學就近入學,報讀了國家開放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(yè),開始譜寫新的人生和事業(yè)發(fā)展的新篇章。在開放大學老師們的悉心指導下,他系統(tǒng)地學習了漢言語文學主干專業(yè)課和公共文化課程,完成了計算機和英語的全國統(tǒng)考,順利取得本科學歷。兩年半的漫漫求學路,他不僅學到了真知識,還進一步更新了教育理念,拓寬了教育視野,掌握了現(xiàn)代化的教育教學手段。他的學習故事向更多求學者展示了國家開放教育的學習優(yōu)勢。

    談及開放教育的學習感受時,他告訴筆者,“在開放教育平臺上,專家、教授和老師們在傳授知識時,更多的是相互之間的討論,每個人都可以發(fā)表想法、提出問題。在這里沒有對與錯,沒有好與壞,只有你愿不愿意交流。無論線上還是線下,相互之間的討論、交流,都加深了彼此之間的了解,同時激發(fā)了我們的思維,增加了我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,我們更加愿意主動去學習。原來學習也可以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。”

    此外,他還積極參加教育系統(tǒng)的各類繼續(xù)教育學習培訓,比如:四川省農(nóng)村校長提高培訓,市級骨干教師培訓,達州中學校長高級研修班培訓,渠縣校長提高培訓等。作為校長,他把教師培養(yǎng)與學習型學校建設結合起來,派教師“走出去”,把專家“請進來”,為教師搭建專業(yè)成長平臺;在校內實施“青年教師沙龍”“青藍”工程,為教師搭建學習交流平臺;他還出臺激勵辦法,鼓勵教師參加學歷教育和繼續(xù)教育培訓。教師通過國家開放大學和培訓學習后,有效帶動了全校教育教學質量的不斷進步。幾年來,繼續(xù)教育學習在蔡和鄉(xiāng)中心校蔚然成風,學校老師已形成共識—學習才是最大的“福利”!

    愛校如家去“化緣”

    從師范畢業(yè)到現(xiàn)在,王東春一直呆在農(nóng)村學校。無論在哪里,無論是作為教師還是校長,他都愛校如家,勤奮敬業(yè)。他常從細處著手,堅持把學校的每一件事做好。

    蔡和學校地理位置十分偏僻,辦學條件極差。由巨光、李渡到蔡和,他感到落差太大。面對困境,他唯有咬緊牙關上,挺起腰桿干。學校硬件差,他就到處“化緣”。沒有電腦,他東“討”西“要”;沒有現(xiàn)代教學媒體設備,聽說鄉(xiāng)上有閑置的,他三番五次找領導“借”;留守兒童多,貧困學生多,他每學期帶領教師走村串戶,開展家訪;年輕教師多,教學水平較低,他就經(jīng)常深入教室聽課,與老師們交流,親自上臺為老師上示范課。

    王東春也常常就“如何抓好農(nóng)村教育”到渠縣“教育論壇”“化緣”。“振興渠縣教育三年行動計劃”,他作為薄弱學校代表多次參與討論,積極諫言獻策;2015年教科局組織人員對渠縣三年教育現(xiàn)狀進行調研,他作為五位校長之一至始至終參與;暑假第二輪座談會,他每次都精心準備,認真發(fā)言;他撰寫的《渠縣農(nóng)村薄弱學,F(xiàn)狀與對策思考》調研報告,得到共鳴,引發(fā)熱議,受到領導空前重視。

    愛心培育美德少年

    山區(qū)教育的側重點在哪里,山區(qū)的教育的難點在哪里?這是筆者急切想知道的答案。王東春告訴筆者,“這里留守兒童、單親家庭、困難家庭學生特別多,大部分孩子都沒進過城。由于缺少親情關懷,有的孩子性格孤僻,內心封閉;更有部分留守兒童沾染惡習,讓人擔憂……”既然這么多問題,那如何才能教育好這樣的孩子呢?他告訴筆者,“家訪”就是最好的辦法。每學期,王東春都要組織和帶領教師進行家訪,特別是對一些家庭貧困的學生,都要為他們建立檔案,安排領導和教師與他們結對幫扶。

    九年級學生蒲曉燕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。她出生時母親就去世,爸爸傷心又患上了精神病,爺爺、奶奶都已七十多歲,爺爺中風偏癱在床,一家人就靠年幼的曉燕撐起。王東春得知后,物質上給予幫助,心靈上給予關心,為曉燕一家解決低保問題,動員愛心人士長期關心幫助曉燕一家。同時,他還對蒲曉燕的事跡進行深入發(fā)掘,渠縣電視臺、達州電視臺、中央電視臺都對她的事跡進行了宣傳報道。曉燕也先后被評為了渠縣十佳“善行學生”,達州市十佳“美德少年”,四川省“美德少年”,2015年感動中國十佳“孝心少年”,全國十佳“最美中學生標兵”。

    七年級學生文清燕居住在離學校10多里山路外的山腳村,媽媽跑了,父親眼睛瞎了,原來靠年邁的爺爺照顧一家,可是爺爺撒手而去,一家就靠200多元的低保維持生計。王東春和老師們一道去家訪,找文清燕談心,為她捐款捐物,最后聯(lián)系了一位愛心人士每期為她解決生活的問題……

    王東春告訴筆者,山區(qū)里,這種情況的孩子太多了。面對這樣的孩子,他心中只有一個信念,那就是:一定想辦法讓孩子們走出自卑的陰影,看到生活的希望,努力改變他們不幸的生活狀態(tài)!在王東春的帶領下,學校老師紛紛投入到了愛心接力中,實行全體教師“一對一”的結對關懷與幫扶。每年重大節(jié)日,王東春都會組織老師為貧困留守兒童送去禮物。與此同時,他還發(fā)動社會愛心人士為困難學生解決困難。渠縣古今香食府董事長張全文,全國勞模張經(jīng)國,學校畢業(yè)生萬小龍等許多愛心人士,縣法院、瑞豐花炮公司、德銘電子等企業(yè)都先后到校舉行捐助活動。來自北京、廣東、江蘇、湖北的愛心人士也捐款捐物。學校關愛幫助貧困留守兒童的事跡被四川省總工會“五一”網(wǎng)專題報道。

    對教育的執(zhí)著是他一生不變的承諾。王東春告訴筆者,“我是一位教師,關愛學生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;我是一位校長,關愛學生更是我份內職責,我定盡我所能,帶領全校教職工關心照顧好每一個學生。”

    創(chuàng)造條件挽留教師

    優(yōu)秀教師在農(nóng)村呆不住,是山區(qū)學校常有的現(xiàn)象。如何才能留住老師們的心,是山區(qū)教育的一大難題。在教師管理上,王東春堅持人文關懷,嚴和兼容。為了留住年輕老師,他把“和”字放在首位,把關心放在前頭。他把老師當親人、當兄弟姐妹。

    2014年,一名剛大學畢業(yè)的南充儀隴籍女教師,通過公招考到蔡和學校。初來學校的她,人生地不熟,加之住宿條件又差,工作任務又重,執(zhí)意要辭掉工作。為了留住她,王東春反復給她做工作,又讓學校一些領導和老師找她談心,勸她珍惜難得的工作機會,可是她堅持要走。無奈之下,學校決定先給她放一周假,讓她回去放松休息一下。臨別時,王東春告訴她,學校隨時歡迎她回來。也許是王東春的話深深地打動了她,后來,這位教師居然又回到了學校;貋砗,學校給她適當減輕了工作量,并經(jīng)常安排校領導和老師,去關心她幫助她盡快適應這里的工作與生活。為真正留住學校的每一位老師,王東春想一切辦法,徹底改善老師的住宿條件,為老師們安裝上了寬帶,F(xiàn)在有了網(wǎng)絡,老師們可隨時利用互聯(lián)網(wǎng)查找教學資源,與家人保持聯(lián)系,與名校名師互聯(lián)互通,共享優(yōu)質課件和優(yōu)質教育資源。這兩年,外流教師已大為減少。

    然而,學校的老師卻又有點怕他,因為他工作上要求高、要求嚴。他強調做一名合格的老師,必須要有強烈的事業(yè)心和責任感,必須要堅持學習,努力工作。他堅持不打招呼聽隨堂課,每學期開展教師公開課比賽并評獎,鼓勵老師參加各級各類的比賽和競賽活動。學校倪林紅老師教學功底不錯,可是缺乏自信。王東春為她搭建平臺,鼓勵她參加縣上的“紅燭杯”賽課活動。歷經(jīng)片區(qū)、縣級,最后獲得三等獎,開創(chuàng)了蔡和學校近二十年來的先河。

    一分耕耘,一分收獲。在王東春的帶領下,蔡和學校發(fā)生了很大的變化,辦學條件大大改善,辦學水平顯著提高,學校操場全部硬化,改善了教師辦公、住宿、生活條件,建起了籃球場、鄉(xiāng)村學校青少年宮,組建了學習、舞蹈、音樂、豎笛、籃球等興趣小組,多次參加省市比賽獲得各種獎項。他也先后被評為渠縣“師德標兵”、“優(yōu)秀教育工作者”、 2014年渠縣十大“愛星人物”和2015年“四川好人”。

   “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著熱淚,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”。王東春借用艾青的詩句闡釋了他的育人情懷。剛剛步入不惑年紀的他,將激情滿懷,用愛書寫無悔的教育人生。當談及學校教育未來發(fā)展時,王東春信心百倍地告訴筆者,今后將依托該校十佳孝心少年、美德少年蒲曉燕、文清燕等同學的先進事跡,進一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教育和引導全校師生立德樹人,把愛心獻給學生、把孝心獻給父母長輩、把善心獻給社會,真正把學校打造成為處處彌漫“愛心、孝心、善心”的“三心”校園。

OR 點我咨詢
標簽:

上一篇:“媽媽也是大學生啦!”
下一篇:【電大學習故事】人生因為有你而精彩

    相關閱讀